楊氏家傳竹木雕刻刀具制作經驗之談
作者:楊石生(楊氏竹木雕刻第七代傳承人)
楊氏竹木雕刻流行傳承于湖南西南部。明朝洪熙元年(1425年)岷王朱楩遷徙武崗,帶來了精諶的雕刻文化及崇尚藝術的風氣,使湖湘竹木雕刻盛行。楊氏先祖便用樹根制作自然一體型桌子、櫈子及竹量米筒、筷子筒、筆筒的裝飾雕刻,經過數百年的傳承歷史,到清朝雍正時期先祖楊子柏公(康熙五十三年)雕刻技藝已經達到一定水平,使楊氏竹木雕刻當時在湘西南頗具名氣,從此楊氏一族便以給人修木房、家先神龕、雕花床、祠堂寺廟及竹器雕刻裝飾為生,之后傳承人依次為楊昌弟公(乾隆十七年)、楊永憲公(乾隆五十六年)、楊繼謨公(道光十八年)、楊良回祖父(光緒十四年)、楊才秋父親(民國三年)及我楊石生(公元一九六三年)。祖父及父親教誨是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在這里具體一點就是說:要想把花雕好,必須要有既合適又鋒利的工具,而在市場上是買不到稱心的雕刻刀的,故雕刻者必須先學會做刀具。
1、刀具的種類

一般有平口刀、斜囗刀、三角刀、圓囗刀、月剜刀、翹頭刀等。同一種刀又必須有寬度、長度不同的規格數把。以圓口刀來說,它可以從直徑3毫米到直徑10毫米不同的尺寸數把,同一寬度的刀,它的弧度也不同,有些弧度大,有些弧度小,以便于雕刻大小地方的操刀。另一種就是用來打坯的翁管鑿子,就是刀頭后面連接著煅打成喇叭型的刀桿,可到鐵匠店購買,買來后在翁管處配上木柄。使用時經得起錘子的敲擊。
2、刀具的材料

制刀的鋼材要求既有硬度,又有韌性,確保刀口不易爆口,又不易鈍口,一般來講好的彈簧鋼、白鋼和高碳鋼都可以。
3、刀具的制作

將材料根據粗細、寬窄斷成相應的長度,以直徑3毫米為例,斷成長6.5到7.5厘米左右,可做小型的刀,其它根據粗細相應放長。彈簧鋼和高炭鋼的圓材可將頭部(長約3厘米左右)放在火里燒紅,敲扁,使頭部大于桿部,可做平刀、斜刀、月剜等刀,做圓口刀、三角刀的稍微敲扁即可。然后用粗磨石或砂輪上磨出所需要的刀囗形狀,另一端磨成不規則的錐形(長2厘米左右),以便裝木柄用。
4、淬火
淬火是制造刀具中一個很關鍵的步驟,淬火淬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刀具的硬度和韌性,過硬易爆口、斷裂,過軟易鈍口,甚至磨不出鋒口,不能雕刻。用盆子打盆水,水的深度3厘米以上,將初磨成形的刀頭(2到3厘米)放在火上燒紅后(溫度最好500攝氏度),迅速在水內浸一下即拿出來(浸入的深度不要超過1厘米),觀察刀頭顏色的變化,這時它會依次出現白、黃、紅、藍的顏色,當顏色從白色向黃色變化時,立即將刀全部浸入水中冷卻,這就是淬火工序中秘不外傳的所謂“捉火”;鹨欢ㄒ降脺,一見白色出現就浸入水中,淬的火叫“白火”,這樣刀具硬度是有了,但太硬,易爆囗,如錯過了白黃之間的變化,在紅色時浸入,淬過火的刀具又太軟了,磨不出鋒口,如再下去的顏色,就不是淬火了,而是“退火”了,刀具更談不上硬度了。用機油代替水淬火,可更好的保證刀口的硬度和韌性。我們所淬的火叫“黃白”火,它能使刀既有硬度又有韌性,比較理想。當然,看了這樣的操作方法,剛開始實做時,不一定馬上成功,需經過多次操練,才能準確掌握火侯。
5、配木柄

一般長度15厘米,以油茶樹材料最佳,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錐體木柄,細的1 厘米左右,粗的約2到2.5厘米,可根據雕刻者手的虎口大小確定刀柄的粗細。刀柄制成后,可在木柄的一端鉆一個比刀桿略小的孔,這樣將相應的刀裝入柄中,一把刀就基本做成了,如有條件,刀柄頭部可裝一金屬箍,這樣刀裝入木柄時,能裝得更緊柄而不得裂。6、細磨刀具,將已淬過火并裝好木柄的刀用中號磨石(天鵝山彭家沖特產)或粗油石(400號左右)進行磨削,磨時手勢一定要平穩,右手拿著刀柄,左手壓著刀頭,兩手均勻來回磨削,等將粗磨石痕跡磨平以后,再用細磨石(新亭村康里山特產)或細油石(800號)進行細磨,磨到刀囗該平的平直,該圓的圓潤,至于圓刀的內刃口,可將細磨石用粗磨石磨出多種形狀再磨刀口,或買成型的油石進行磨削,也可將長方形油石開成片磨削。細磨好以后。在使用前還需將刀放在羊肝石或硬牛皮上進行匕鋒口,師傳還有一句行話叫“平磨陡匕”,就是說磨刀時,刀具同磨石的角度要小點,匕鋒口時刀具同牛皮的角度要大一點。至此刀具的制作才算是最終完成了。

來源: 時間:2018-06-20 10:52:20